对外讲“一带一路”既要注重写意,也要兼顾写实:对世界与地区大国、文明古国可以宏大叙事,着眼长远,激励文明的共同复兴;对小国、弱国则注意细节,多讲“一带一路”给当地、当下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建设“一带一路”要树立辩证思维,既要看到文化、语言的隔阂,比如中国与许多邻国彼此间心理距离远大于沿线国家与西方距离,也要看到民心相通存在千年之久,共同的历史记忆普遍存在。
“一带一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它既是中国模式的体现,也在帮助实现其他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它在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也在解决世界发展问题。
“一带一路”是百年工程,要从改革开放前阶段的“互利双赢”向“合作共赢”的思维转变,利我与利他结合、双边与多边结合、取与予结合,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心,言行一致,致力于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