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我觉得今天的题目特别好:网络阅读与文化传播。本人在人民出版社当编辑40年,我的工作就是编书让大家阅读。我现在又在中国编辑学会的编辑之家工作,我们的任务就是培养编辑名家,精雕细琢,多出精品力作,让大家好好地阅读。
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就是数字化阅读也要“内容为王”,无论纸质和数字化,都要以“内容为王”。
关于阅读我很赞同这么一种说法,阅读是人们汲取知识、获取智慧的一种方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讲,阅读就是力量。一个人阅读的力量决定一个人学习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和实践的力量。所有人阅读的力量可以决定一个国家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创造的力量。
在我们国家,崇尚读书文化的传统由来已久。古人将读书列为五福之首,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谏之友谓之福。古人的韦编三绝、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读书人,被传为佳话和美谈。近代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仍不忘留给子孙后代“较早件好事还是读书”的家训。
在座的大家都知道,名人是特别喜欢读书的。
比如:习总书记就是一个爱读书、善读书、勤读书、会读书的一个榜样。2003年3月19日,他接受金砖国家联合媒体时说:我爱好挺多,较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第二年的2月7日在索契接受著名电视台主持人专访时又说: “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他看来,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李克强总理也非常喜欢读书。2013年5月,他参观瑞士爱因斯坦博物馆,回答一个学生的提问时说,无论工作多忙,他都抽时间读书。2012年6月三联书店店庆80周年,他专门发去致信,说:“我是三联书店多年的读者,也曾经常在三联韬奋书店的书丛中流连并购书”。李克强说:生活中不能没有读书,读书总会得新知,即可温故也可知新。
毛泽东喜欢读书,大家是知道的。近年中直机关组织的“强素质、做表率”讲座活动还专门请毛的秘书逄先知讲述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蒋介石也非常喜欢读书。从他的日记里看,他读了大量的书,他喜欢儒家的经典、读曾国藩、胡林翼的书。
中国的名人喜欢看书,喜欢阅读,国外的优秀的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以前就听说俄罗斯人、以色列人非常喜欢看书,而且说如果旅游到了这两个国家,可能会碰上这样一道风景线:只要看到长的排队现象,就会发现腿的部分、下身是一队,而上面,头的部分就会分成三队。为什么?分在左右两边的“头”正在阅读、正在看书。所以,就形成了三队。我去过俄罗斯,有幸目睹了这一风景。这是个伟大的、有智慧的民族。
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的这个主题“网络阅读与文化传播”非常好。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这种软实力,须通过纸质的媒介和数字网络化来传承。以前主要靠纸质媒介来传播,现在数字化受到了青年人的普遍欢迎,我在书店里经常发现一些年轻人在翻完书后大部分时间是在看手机,沉迷在网络里。由此可见网络是非常有魅力的。
几年前有一本电子书打出这样的广告,电子书取代纸质书就像是纸张取代竹简一样。我认为未来是纸质图书与网络数字化格局二者并存,在模式、功能、感觉等方面是互补的。因为从国外的权威统计数字表明,一向发展迅猛的电子书籍发展开始减弱了。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出版协会的统计,2012年电子书虽然实现了空前的增长,2013年销售额仅增长了3.8%,2014年的销售率为2.6%。电子书在美国近年图书销量的占比大约为27%,较多能达到1/3。而据美国尼尔森公司统计,美国2013年纸质书销量增长了2.4%,其中包括通过亚马逊和各类书店购买的图书。惠普公司在大学生中也专门做过调查,受访的大学生中有57%的人仍然偏爱纸质的课本,只有21%的人偏爱电子的课本。根据这些调查数据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纸质书开始谷底反弹,电纸书进入到了平台期。
纸质书为什么能反弹,电子书为什么会进入缓慢的发展期?多项研究表明,人类在纸面和屏幕上的阅读方式有所不同,喜欢阅读纸质的人认为纸质书容易做标记,而屏幕阅读容易分心。还有不少人喜欢纸质图书的触感、图书的分量、图书的香气。此外,设计精美的图书封面让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是某本书的主人,在自己的书架上可以随便的翻阅。加拿大若尔森大学的调查还显示,数字内容给人带来的永恒感比较差,而纸质书才真正属于自己,不受出版商和IT开发者的控制。而网络运营商是可以不经用户的许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删除数字化的内容。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尽管近年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表明,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光盘阅读灯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一直在上升,而纸质书的阅读量没有明显的提高;尽管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尽管数字化阅读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纸质图书的创作、编辑、出版等一系列环节,但所有这些还构不成得出纸质本会消亡的结论。
尽管数字化阅读不会取代纸质化阅读,但是数字化阅读已经进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前些年“浅阅读”这个词很流行。顾名思义,浅阅读就是指不需要深入思考的浅层次阅读。特点是快速获取信息和知识,能够在较短的是时间里获得较多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网络数字化就满足了浅阅读的需求。浅阅读也被称为快餐文化。与“浅阅读”相对应的便是“深阅读”。纸质书是“深阅读”的适合载体。
前些年,我参与了电子书能不能较终取代纸质书的讨论,我认为纸质书的危机固然有来自电子书的冲击,但主要危机来自于自身内容的不过硬。今天,我仍然坚持这一观点。现在,国内一年内虽然出版40多万种书,真正有创意的很少,大都是炒冷饭、做“回锅肉”,这样读者很容易倒胃口。关于这一点,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说:中国目前出书总量高居世界前列,但就整个出版环境而言不容乐观。尤其是学术出版,面临的困境是:既有学术价值又能受读者欢迎的书太少,而可出可不出的平庸之作太多。
所以一定要“内容为王”。精品力作至少应该具备这么几个条件:思想价值上体现人类思想进步的前卫;学术上具备科学性和性,体现国内的一流水平;在流派上属于个性化的研究成果;在艺术上有教育和欣赏功能,能培养人们健康向上的情趣;在知识性上准确无误。
“内容为王”是硬道理,纸质书如此,网络阅读也一样。但在网络阅读领域,内容的含金量并不是很高;真正有学术内涵、文化底蕴、科技含量、理论深度的不是太多。许多作品,编辑的含量太低,错误很多。这样的作品是无法承担起传播文化重任的。
所以,网络数字化一定要奉行“内容为王”之道,只有做到习总书记提倡的三精,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网络数字化才能将“浅阅读”变成“深阅读”,才能完成传播文化的使命。要做到网络数字化的“内容为王”,网络编辑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精品力作来自于编辑的加工制作,编辑的眼光和水平决定了作品的品质。编辑作为文化传承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甚至可以说是创造者,是国家文化责任的主要承载者和担当者,理应肩负起来推动文化传播的使命。
现在,有人戏称中国的某些出版社越来越来越像印刷厂,或者像一个图书推销员。我不同意这些过激的、过分的说法,但应引以为戒。不论是纸质图书,还是网络数字化,编辑在选择、策划、加工内容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只有以“内容为王”,才能借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网络阅读才能起到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较后借用我特别喜欢的两位名人的对话来结束我的演讲。一位是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李政道,另一位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原社长、韬奋奖获得者吴智仁。200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李政道的一本书。座谈时,李政道问吴智仁:“你知道我国唐朝时谁较有钱?”吴智仁回答“不清楚。”李政道又问:“你知道唐朝哪些人较有学问?”吴智仁回答“那可多了。”接着,李政道语重心长地说:“所以,你们不要把赚钱看得太重了,还是要留下一些好书给后代。”这段对话意味深长。是的,历史、后人是记不住富人和有钱人的;而对那些有学问的人、大诗人会永远记住。我打心底崇尚李政道提倡的理念。数字化阅读也应“内容为王”,网络编辑必须精心打造让当代人喜欢并能够留给后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