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的全民阅读迎来了十周年。2006年世界读书日前夕,由中宣部、原新闻出版总署等十一个部委共同倡导和发起了全民阅读活动。十年来,全民阅读活动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立社会主义出版强国,都离不开全民阅读活动的支持和拉动。今天的论坛主题“网络阅读与文化传播”其实也包含在全民阅读的大概念之中。我想向大家汇报三个问题:
一、如何看待全民阅读十年历史的成就
其一,从国家层面来讲,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其公认标志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决议。十八大报告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列入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要成为文化强国,我们首先就要成为阅读强国和出版强国。十八大以后连续四次“两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刚刚通过的十三五发展纲要也就全民阅读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法规正在修改和完善之中。为此,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别还和国务院法制局等部门做了深度磋商。今年有望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全民阅读活动有关事项也作了制度性安排。
其二,从地方政府层面来看,全民阅读活动的工作已经开始由软约束向硬约束提升和转化。过去作为工作部署的读书周、读书月、读书季,在不少地方已经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方案中或纳入到法律的框架里,得到比较强有力的保障。江苏把提高公民阅读率纳入率先建成现代化示范省份的指标体系中,把政府的各有关部门统统拉到全民阅读工作中,形成了全民阅读的“命运共同体”。湖南、湖北、辽宁、深圳已经对全民阅读活动的促进工作率先进行了地方立法。湖北各地市非常看重本辖区居民阅读指数在全省的排队,对此十分认真和投入,不亚于当年对GDP排队的看重。
其三,从公民或干部群众的层面看,全民阅读的实际效果逐渐展现出来。全民阅读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逐步地扎下根来,遍地开花、硕果累累。我曾经在深圳参加过两次“全民读书月”,其中有一个“妈妈读书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妈妈们组织起来一起读好书、讲故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从孩子抓起,做全民阅读,工作很扎实。我跟妈妈们聊天,她们告诉我,给孩子物质上的营养很重要,但精神上的营养更重要,她们下决心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全民阅读已经和正在成为干部群众改变命运,完善自我,贡献社会,发展能力的基本路径。叶小文部长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的例子就很典型。这项活动是他自己做主持的,是一项进行了7年的“强素质,作表率”主题读书活动。有的同志认为这些活动成果和我这个主持人的坚持、坚守有关,和读书活动办公室的新人组织实施有关,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是中直和中央国家机关司处级公务员对读书强素质,作表率活动的高度认同。
二、对全民阅读活动一个初步理论思考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并不能深刻地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去感觉它。我们不能满足于对于全民阅读活动成就的初步概括和总结,还需要从理论上对全民阅读活动有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那怕它只是初步的。我们可以从四个支点的角度来解释:
支点一,从出版物的性质看,我们的传统出版物与新媒体出版物、书报刊、声光电,从一种较初的奢侈品到后来的装饰品,再到后来成为孩子读书人的标志,事实已经开始转化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当我们讲到图书已经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时,它就意味着人们对图书等出版物已经产生了深层的依赖关系。出版物包括新老出版物已经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料。这既是书报刊、声光电等出版物的幸运,更是人们自身的幸运。
支点二,从支点一可以推演出来这样的结论:既然出版物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那么读书就应该成为现代人基本的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主要是由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构成的,也是由它们决定的。当图书等已经成为象空气、水、阳光一样的生存条件,象食品、蔬菜、水果一样的生活资料,已经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工具或缺口的生产资料时,阅读能不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吗?
支点三,从社会群体来讲,读书成为老百姓的一种文化权益。读书从奢求转变为老百姓文化权益,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过去我们讲要让老百姓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现在则越来越意识到,要把人们从对经济的过度追求中解放出来,不仅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居,而且要做到人者有其文,民者有其信。
支点四,从党和政府方面看,既然人民群众的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权益,那么保障人民群众阅读书报刊、声光电的权益则是政府的一种责任。所以,当开始制定《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之时,有的同志提出来,读书是非常私人的事情,难道还要制定一个法律逼着人们去读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制定这个条例的目的和指向就是规定和明确政府在服务他的服务对象的过程中,应该会有什么样的责任。
这样我们就大致上完成一个对于全民阅读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一个学理上的探讨。由出版物性质的演变,到个体基本生活方式的演变,又到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与实现,再到政府责任的明确与强调,这与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组织体的历史性阶段、与国际社会进入以文化竞争为突出标志的时代性空间是吻合的和衔接的。由此,我们看到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成为政府责任,成为民众习惯较深刻的动因。
三、由上述的议论来审视我们今天的全民阅读,至少还有三条需要我们给予关注和努力实现。
较早,全民阅读正在成为国家战略,但是真正成为国家战略还有若干重要环节需要完成。至少目前有三项硬任务没有实现:阅读率未能进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量化目标尚未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尚未完成。
第二,阅读已经和正在成为国民的基本生活方式,但是要让阅读真正成为绝大多数国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我们还有艰巨的任务和长期的工作。全民阅读匹夫有责,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要有相应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三,在国家战略的设计趋近完成之时,当民众的阅读深入人心的时候,我们出版界面临着挑战和压力;能否实现“培养编辑名家,打造出精品”的目标,则是一种严峻的考核。我们说编辑是出版社的核心资产,编辑工作的神圣性是永恒的。编辑应该不断地编出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有影响力、有软实力的书刊来;编辑应该逐步成为专家型编辑,成为名编辑,能策划出好书来,能把会写好书的作者吸引过来,凝聚过来。要成为名编辑家的条件,无非是把编好书、读好书与辨坏书、去庸书结合起来。其实编辑是较有条件读书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就看识月不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