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主席来到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考察,他有感而发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2016年1月13日,记者跟随“脱贫攻坚看贵州 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团队来到了花茂村,感受着这里的脱贫成果,也感受着“乡愁”。
曾经的“荒茅田”,如今的“花茂村”,曾经的贫困荒芜,如今的村富民安,一幢幢依山而建的二层小楼,一张张因幸福生活而真情流露的笑脸,正是近些年花茂村实现精准脱贫的真实写照。
花茂村村景 中国网信网 郭子涵 摄
自2014年以来,花茂村被遵义县列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试点,按照整村推进小康建设引领精准脱贫要求,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总抓手,统筹精准扶贫与率先小康齐步走。近些年,花茂村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新阶段扶贫开发决策部署, 紧密结合当地村情民情,走出一条“农业·旅游·文化一体化”的精准脱贫实践之路——将脱贫战略与资源契合,与山水契合,与文化契合,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九丰农业产业园 中国网信网 郭子涵 摄
站在进入花茂村村口的小路上,就能看到一大片温室大棚,这便是遵义县招商引进的山东省寿光市九丰集团公司入驻的重点项目——九丰农业产业园。产业园总经理苏培军认为,农业产业园能有市场,得益于贵州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他告诉记者:“贵州的水好,空气好,只有在贵州才能种出这样的精品蔬菜”。
九丰农业产业园同时也是一个生态农业公园,在这里,供观赏的南瓜有上百斤重;扫一扫蔬菜瓜果吊牌上的二维码就能进入当地网售平台看到详细介绍和售价。该项目核心园自2015年7月底全面建设完成以来,为村民提供2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实现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超2000元,并为村民免费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九丰农业产业园另一位负责人苏庆介绍,他们推出的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等“六个统一”原则,覆盖蔬菜瓜果从田间地头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给农民吃了定心丸,确保农民放心种菜。
母氏陶艺馆老板母先刚站在他的店铺门前 中国网信网 郭子涵 摄
花茂村的制陶业始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陶艺文化元素遍布花茂村,成为旅游观光的一大看点。坐落于花茂村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入口的母氏陶艺馆,是全村还在生产的陶艺作坊,老板母先刚已经是家族的第五代制陶传人。据母先生介绍,原来他的生意只能维持生活。但政府一系列精准脱贫的政策使他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光去年一年的纯收入就已超过20万元。他感慨地说:“多亏了政府大力对外宣传我的手艺和产品,很多旅游的人慕名而来,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我的陶艺馆开展了游客制陶体验等活动,还引入设计师工艺,陶制品的附加值提升很多。”此外,母先生告诉记者他现在较大的愿望是能开几个分店,将祖传的制陶手艺传承下去,同时也能为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
遵义·花茂农村电商运营中心 中国网信网 郭子涵 摄
互联网时代,几乎各行各业都在借势互联网的东风谋求发展,而互联网在实现精准脱贫、巩固脱贫成果方面扮演者重要角色。花茂村较早书记周成军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村目前有七公里已实现WIFI全覆盖,村民可免费使用无线网络。”
“乡亲淘”是去年9月在政府指导下落户花茂的电商运营中心,其主打服务是发掘当地农特产以及推广地方旅游,同时为老百姓提供农产品代销及商品代购服务,实现“黔货出山,网货下乡”。当被问到现阶段做农村电商遇到的较大困难时,“乡亲淘”运营经理陈端告诉记者:“大部分村民对于电商缺乏认识,还持怀疑态度,导致我们的推广受到不少阻力,但还好村领导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随后他们与我们一同到农户家中走访宣传,耐心的为村民讲解电商知识,现在“乡亲淘”得到了越来越多村民的了解和认可。”
如今,花茂村的脱贫成果已经让人为之振奋。据县定指标体系监测,2015年花茂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07元,村级集体经济突破30万元。贫困人口减少到165人,除去需要由政府“兜底”的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两无”人口140人外,剩余25人2016年可全部脱贫。
精准扶贫,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花茂村充分结合当地优势,精准借助外部优势的脱贫方略值得借鉴。在花茂村白泥片区党员群众之家的外墙两边写着“美丽乡村,山花繁茂”这样几个大字。花茂村是党中央扶贫脱贫政策精准落地的一个缩影,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贫困落后地区能攻坚克难,脱贫的山花,终将开遍山野。(中国网信网 郭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