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沙侗寨风景。中国网信网 郭子涵 摄
在梵净山下的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寨沙侗寨,43岁的村民杨元菊在自家店中忙里忙外招呼着客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她之前怎么都没想过自己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
杨元菊和丈夫经营的“侗家驿栈”是一家集餐饮住宿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每年为夫妻俩创造的毛收入能达到20到30万。回忆起曾经的贫困生活,杨元菊几度哽咽。那时她的丈夫在山里抬滑杆,家里基本没什么收入,杨元菊感慨道:“只是几年的时间,我们这儿的生活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间回到2012年。杨元菊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获得了10万余元的贷款,在新建的寨沙新村开起了农家乐,随着梵净山旅游热度持续升温,杨元菊的生意日渐红火,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她就还清了所有贷款。在寨沙侗寨,像杨元菊家这样摘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的家庭还有很多。曾经囿于山脚的“穷山鸡”之所以能变成今日傲立山巅的“金凤凰”,当地政府推行的“金融脱贫”和“旅游脱贫”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
自2012年以来,江口县依托“四台一会”的小额贷款机制,建立了“群众贷款,政府担保,银行放贷,财政贴息”的全能扶贫模式,仅国开行贵州分行就向当地投放小额贷款526万元,推动建成了62户独具特色的侗家木楼。
在分管扶贫的江口县副县长杨毅看来,寨沙侗寨能如此迅速的实现精准脱贫,也得益于政府破解的“两个难题”和实现的“三个突破”:“两个难题”指政府出面设立担保公司和投资公司,解决了银行不敢放贷和群众不敢借贷的难题;“三个突破”指在规划上进行突破,对所有产业园区和农业园区进行景区化设计;建立“政府+旅游公司+协会+农户”的四位一体模式,突破传统管理和经营模式;同时,在观念上进行突破,引导干部群众接受新理念新发展。
寨沙侗寨民居。中国网信网 郭子涵 摄
2010年,江口县政府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对原先零乱分散的76户侗家民楼整体进行重建改造,完善相关设施。建成的侗寨新村鼓楼高耸,溪流潺潺,古树参天,清润平坦的石板小道连通每户人家,当地原始自然风貌和侗族原生态文化都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村民的生活环境被大大改善,寨沙侗寨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双层吊脚楼既是民居又是宾馆;屋后种植的蔬菜既是村民的日常饮食也是游客餐桌上的绿色食品;村民做饭做菜做服务,摘了围裙是演员,美妙的侗族歌舞随时都能上演。
采访结束时,杨元菊告诉记者,她用闲置的资金在客车公司做了投资,去年还走出大山到国外旅游,只是如今的走出去,再也不必迫于生计,她说:“现在我不会出去打工了,因为游客自己就把钱送到我们家里来。”说着说着,她的脸上露出了腼腆而满足的笑容。习近平主席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诚然,群众是政策科学与否和政策落实效果的较佳检验者,真正的惠民不是面子工程,而是百姓缸里的米和心头的暖。
2015年,寨沙侗寨全年接待游客8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35万元,农民年均收入从2010年的不足1000元增长到2.8万元,全寨76户人家已全部实现脱贫。
寨沙侗寨先后被评为全国金融扶贫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等,“寨沙经验”变成了“寨沙模式”,但接踵而来的关注和称号似乎并没有打扰寨子的宁静和原住村民的质朴。寨沙侗寨民生与自然的相伴相生,传统与现代的紧密融合,直观的体现出政府脱贫规划的科学性和战略性,也再一次向我们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文化保护并不矛盾。
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良好生态环境是较公平的公共产品,是较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绿色”也被列入“十三五”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只有顺势而上,脱贫攻坚才能取得实绩,脱贫成果才能获得巩固,美丽中国才能变为现实。(中国网信网 郭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