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当消息传来,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白俄女作家S.A.阿列克娜谢耶维奇的时候,我写下了这样一条评论:“一位记者、纪实作家获奖,是不是意味着,当网络自媒体的狂潮愈加汹涌、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完美的虚构主义创作者之后,人们又开始重新关注‘真实’的力量与魅力?”
2016新年伊始,一如既往的,几乎所有新媒体、网站都在豪情万丈的宣告着未来的美好蓝图;而很多报纸、杂志纷纷宣布停刊的消息也继续传来。就在这两天,新浪微博又公布出了丰厚的稿费奖励办法,热情洋溢的鼓励更多网友投入到长微博原创之中。正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毫无疑问,在全球范围内,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势头都是不可逆转和遏制的。尽管从网络传媒诞生之日起,它就因为发布途径和传播途径太过于迅捷简单,而永远都在与谎言伴生随行,甚至在网络上,真相与虚构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大有“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之态。网络社交媒体和传播平台也正因为这一点而饱受诟病,但这些质疑声,始终都没能成为阻止住网络传媒飞速发展的理由。
网络传播就是把双刃剑,一边是获取海量资讯的空前简便和沟通交流的空前便捷;一边是没完没了的虚假信息充斥在人们眼前。
渐渐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就选择相信媒体们发出来的消息,也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事件可以是虚构的、新闻背景可以是编造的、照片可以是制作出来的、视频可以是经过反复剪辑的。
终于,人们的耐性被耗空了。
曾经,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真实固化达到了枯燥的世界里,所以渴望一切虚构、虚拟出来的文字和场景,因为在那里能够获得现实世界里寻找不到的轻松与浪漫。
可是当有一天,一个虚拟出来的世界正在侵占着人们越来越多的生命空间,说谎和虚构变成了世界上较简单的事情。蓦然回首,大家突然发现,原来“真实”是那样的可贵,它能够让人的内心感受到踏实和稳定。
“诚实”,估计是全世界所有孩子童年的必修课。可“诚实”却恰恰又是全世界每个成年人都较难坚守的一项行为准则。
所以,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网络传播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可能在无意之中完成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它让人们对“真实”的渴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对于网络平台来说,用户的渴望,是能够催生出各种内容并管控住内容质量的重要利器。
而不管是自媒体内容的真实度、社交媒体上内容的真实度、还是其它各种网络传播平台上内容的真实度,都是在考验着传播者的“诚实”。
且不论纪实文学作家获得诺奖,其中“人们对真实的渴望”占据了多大的比重。但有一个事实已经不容忽略,在面对网络传播的时候,网民对“真实”的呼声愈加高涨。如果这是一种人们忍无可忍之后自发做出的“逼迫”行为。那就期盼着,这种“逼迫”的效果愈加显著。能够促使网络传播的从业者们,以“诚实的态度”传播“真实的内容”,让“真实”成为网络传播的基础。(聂昱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