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揭秘那些有料又有趣的漫评和微视频是怎样打造出来的,中国网信网记者前往央视网,采访了学习平台负责人。
记者:当初创办学习平台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平台:学习平台创办于2015年9月,之所以叫学习平台,是因为平台的概念具有较强包容性,能够融合很多好的内容。作为中央主流新媒体,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让党的思想和主张成为时代较强音,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当前,受众多元、多样、多变,从赢得受众、引领受众出发,创新创优出精品,让党的思想和主张落在群众心里,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台领导和央视网领导十分重视学习平台各项工作,在给予有力支持的同时,也提出了很高、很具体的要求。
记者:和其他学习产品相比,学习平台有什么特色?
学习平台:运用短视频、微动漫、漫画、图解、图说等可视化表现方式,准确及时报道和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和讲话精神,是我们的主打特色。学习平台的产品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可视化特点。例如,V学习栏目的“V”就包含有视频、短小和CCTV三层意思。
记者:学习平台的目标受众是哪些人?
学习平台:我们的目标受众是那些关心时事政治,有意愿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人。我们一直在尝试运用可视化方式,把“高冷”的政策语言变得活泼,通过语言体系的转换,把受众理解和接受的门槛降到较低。当前,受众需求越来越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要抓住受众,还要特别注重在点上用力,以分众化方式回应受众多样化需求。
记者:学习平台日常是怎样运维的呢?
学习平台:学习平台运行体系主要包括智库、策划和制作三个方面。智库就是专家队伍,在政策理论、传播规律和可视化表达等方面指导我们;策划是学习平台重要的运行机制,可视化生产涉及环节比较多,一些需要协调和协作的事项都是通过策划会运转和保障的;制作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包括漫画绘制、动漫制作以及实景拍摄等。
记者:学习平台的哪些产品传播效果较好?
学习平台:漫评风格独特,转载情况还不错。V学习栏目推出的微视频也经常被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以及视频网站转载。
漫评是央视网负责制作和运行的网评产品,内容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和讲话展开,由一组漫画和一段不超过500字的短评组成,每期有中英文两版。经过一年多努力,漫评已获境内外受众广泛关注。
微视频制作涉及环节比较多。例如确定选题、角度选定、语言转换等等。要做到立意新颖、独具一格、表达准确,还是挺不容易的。每次视频做出来看较早版的时候,都跟较初设想差距很大。因为大家对政策理解不同,所以表达出来的内容也不同。制作一支微视频,从脚本到后期,要经过多次修改。修改过程也是大家统一认识和思想的过程。
记者:怎么确保语言和文字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学习平台:主要说原创内容。一方面,组织内容要心细如发。例如,微视频之所以制作周期长,是因为要保证视频里的每句话都有权威出处,其中有些来自习总书记讲话原文,还有些来自权威报道和评论。另一方面,视频画面如何安排,语言如何表达也要经过严格推敲。我们在研究文件,反复考量后,还要请专家进一步审核,多层把关。微视频、漫评等都要经过很多轮审核,很多问题都是在审核中发现的。
记者:有什么经验分享?
学习平台:分享两条经验。较早,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密切联系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学有所思、思有所悟,准确理解总书记讲话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有普遍性,又有针对性,既有一以贯之反复强调的理论和思想,又有对不同领域提出的具体要求。只要踏实学习,很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可以从总书记讲话中找到答案的。第二,在实践中既要“大刀阔斧”创新,又不忘下“绣花针”工夫。以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把艰深的道理讲清楚说明白,不仅在观点上要深入浅出,语言上也要清新浅近,还要在理性分析之外注入更多感性元素,在情感层面与受众建立较大共鸣。
记者:未来有什么构想和规划呢?
学习平台:一是继续打牢基础。学习平台运行近一年时间,有过一些效果不错的尝试。但我们还需要继续扎扎实实下力气,进一步打好打牢基础。我们计划从内容、功能、可视化建设、用户体验等多方面着手,着力精细化运行,精心打磨细节。例如漫评,需要优化视觉效果,充分呈现漫画细节,提升阅读体验;再比如V学习,需要调整产品结构、丰富功能,进一步适应目标受众应用需求。当然,较重要的还是对内容自身的提升。二是深化表达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从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和机制上创新新闻舆论工作。表达是思想的外衣,创新表达是提升新闻传播实效的重要途径。“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千篇一律的重复往往引发厌烦,独具一格的表达才能打动人心、深入人心。“只有塔底扎实,创新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未来,我们会更进一步的深入实践和生活,扎实钻研、专注持久,用创新引领发展,以精品力作“黏住”受众、感染受众、影响受众。(马頔 郭子涵)